她跺脚把屋顶都掀了,那一刻我才意识:我们是在不知不觉里“培养”出一个爱哭的小孩
晚上,孩子为了吃馍大哭大闹,水都端到她跟前了,她却跺着脚嚷着“不洗手就不吃”,哭声能把屋顶掀翻。说实话,那种尴尬和被围观的压力瞬间涌上来:家里还有老人,如果我和她硬杠,七大姑八大姨马上就要来“做裁判”。我强忍着没发脾气,自己先坐下吃饭,留下她在旁边嚎。眼看局面越来越糟,我抱起她出了门,心里想着赶紧把战场转移掉。
出门后她还在闹,甚至翻出旧账:“你没给我买贴纸!没带我去图书馆!”我心里一紧,随口说了句“那我们现在就去买贴纸”,说出去才发现这是个机会也是个坑。果然,贴纸这个念头让她哭声小了些,但情绪还在抽抽搭搭。我就抱着她慢慢走了五分钟,可能是被抱着的安全感起作用,情绪逐渐平复。进了玩具店,买了贴纸,不到十分钟就完全好了。那一刻我松了一口气,也暗自庆幸换环境和兑现小承诺的组合居然有效。
可回家路上我差点把事情又弄砸了。街上广告车在广播说晚上广场有表演,我随口说“一会儿我们去看看吧?”孩子眼睛一亮,然后我因不知道具体地点又犹豫,说了句“不去了”。她的小嘴一瘪,又开始要闹。这一刻我猛然惊醒,原来孩子的反复无常和哭闹并非天生,她正在学会用哭来索取失望中的情绪补偿,而这一切很多时候是我无意中培养出来的。平日里我太多“随口承诺、随意撤回”的瞬间,给了她希望却没兑现,久而久之,她学会了通过哭来表达被辜负的愤怒。
说实话,朋友小李家的孩子以前也是动不动就哭闹不止。小李起初总是为了迅速平息场面,常常随口说“等下买给你”,结果一会儿又忘了。后来她开始做了两件事:一个是如果承诺了就立刻在手机上查清时间地点,另一个是用一句“我现在不确定,但我会查好再告诉你”代替随口承诺。效果立竿见影,孩子哭闹明显少了。相反我隔壁老王,老是把“别哭”当唯一武器,孩子的情绪反复变本加厉,双方都越来越疲惫。这两个邻里小事情,说明了一个道理:父母的态度比说教更有力量。
那么怎么做才能不再把孩子培养成常常靠哭来表达需求的“小哭包”?首先,当孩子情绪爆发时,先接纳她的感受而不是马上纠正行为。简单的一句“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/很失望”比千遍的“别哭”更有效,抱离现场、换个环境往往比争辩更能让情绪降温。其次,不轻易承诺,凡是涉及外出、礼物、活动的事,如果不能立刻确定,就直接说“我现在不确定,等我查好了再告诉你”,如果承诺了就尽快去落实,哪怕只用手机花十几秒确认地点和时间,兑现的力度会让孩子慢慢建立对你的信任。再者,把选择权和可控的小流程交给孩子,例如先洗手再吃馍,可以让孩子在规则内拥有掌控感,同时用小仪式来替代即时满足,比如把贴纸放在透明罐里,每次遵守规则就能往罐里加一张,让孩子看到积累的结果。最后,要警惕把物质作为长期安抚手段,短期可能有效,但长期会削弱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和调节情绪的能力。
我试过这些方法后,改动看似简单,但效果不小。我开始在说话前多想两秒,不再随口承诺,也学会在孩子情绪爆发时先抱走、低声陪伴,而不是在众人面前硬碰硬。几次小小的兑现和温柔的接纳,让她对我的信任慢慢恢复,哭闹的频率也在下降。说白了,别把孩子的情绪当成你的战争,抱走不是妥协,是策略;兑现承诺不是溺爱,而是教会孩子世界可预期。现在每当我听到她的小脚跺起来,我会提醒自己先做个可靠的队友,而不是一个爱反悔的承诺机器。
你有没有也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孩子的一些“坏习惯”?说说你的经历或者你试过哪些办法真的有效,大家互相借鉴吧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宝宝老是哭(孩子总哭闹竟是我亲手培养的这4个错误90家长都在犯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