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肩胛下肌(上肢部位常见激痛点6肩胛下肌激痛点)

什么是肩胛下肌(上肢部位常见激痛点6肩胛下肌激痛点)

宣痴旋 2025-10-17 都市日报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一、解剖学基础与生物力学

上肢部位常见激痛点(6):肩胛下肌激痛点

位置与结构

起止点:起于肩胛骨前内侧面的肩胛下窝,止于肱骨小结节,是肩袖肌群中最大的肌肉(占肩袖体积的40%-50%)。

上肢部位常见激痛点(6):肩胛下肌激痛点

上肢部位常见激痛点(6):肩胛下肌激痛点

上肢部位常见激痛点(6):肩胛下肌激痛点

神经支配:肩胛下神经(C5-C6分支),分上、下两支分别支配肌腹上部和下部。

上肢部位常见激痛点(6):肩胛下肌激痛点

功能:

主导肩关节内旋(占内旋力量的80%),协同内收;

动态稳定肱骨头:外展时防止肱骨头前移,避免肩峰撞击。

生物力学弱点

内旋肌群(胸大肌、背阔肌)力量优势导致肩胛下肌长期短缩,易因圆肩姿势、重复投掷动作劳损。

肌腱止点区域承受应力集中,腱-骨交界处易发生微撕裂(尤其投掷运动员)。

二、激痛点的形成与分布

分布位置

上肢部位常见激痛点(6):肩胛下肌激痛点

外侧激痛点:分垂直纤维区(腋下深部,易触及)和水平纤维束(更深层,需肩外展位触诊)。

内侧激痛区:沿肩胛骨脊柱缘分布,多为继发性起止点痛。

形成机制

直接诱因:突然外力牵拉(如跌倒时手臂后伸撑地)、喙突下反复撞击、长期内旋姿势(电脑族圆肩)。

恶性循环:激痛点→肌痉挛→压迫肩胛下神经→神经传导障碍→肌肉功能恶化。

三、临床表现与特异性体征

疼痛模式

主痛区:肩胛骨深部钝痛(患者描述“肩胛骨里面疼”或“胸壳下痛”),夜间侧卧加重。

放射痛:

三角肌后束→上臂后侧→腕背侧(呈带状分布,手背痛重于手掌);

可伴手腕压迫性疼痛(如戴手表不适)。

功能障碍

外旋受限:手臂无法摸后背、系内衣(盂肱关节活动度≤45°)。

动态代偿:外展时肩胛骨过度上旋(斜方肌代偿),但盂肱关节僵硬。

特征性姿势:上肢悬垂时呈内旋外展位(“大猩猩手臂”)。

并发症

肩关节弹响(肱骨头失稳摩擦关节囊);

继发冈下肌、胸大肌激痛点(因肌肉链失衡)。

四、鉴别诊断关键点

肩周炎(冻结肩)

全方向活动受限(被动/主动均受限),而肩胛下肌激痛点仅限制盂肱关节活动。

C7神经根病变

伴拇指/食指麻木、肱三头肌无力,疼痛沿神经根分布(非带状放射)。

肩袖撕裂

压腹试验(拿破仑试验)阳性:患手压上腹部时腕屈曲>30°(部分撕裂)或>90°(全层撕裂)。

Lift-off试验阳性:手背贴腰背部无法向后抬起。

胸廓出口综合征

伴桡动脉搏动减弱、手部冰凉(血管受压),Adson试验阳性。

五、阶梯化治疗策略

1. 专业手法松解

中医推拿:

一指禅推法:中等力度推压激痛点2分钟,软化紧张带;

弹拨法:横向拨动条索状硬结,分解筋膜粘连。

肌肉能量技术(MET):

PIR(等长收缩后放松):治疗师引导肩外旋至束缚点→患者抗阻内旋10秒→放松期进一步外旋拉伸;

RI(交互抑制):激活拮抗肌冈下肌(抗阻外旋),间接放松肩胛下肌。

2. 自我管理方法

按压松解:

仰卧位,用筋膜球抵墙深压腋下肩胛骨前缘,维持30秒(热敷后效果更佳),重复3-5次;

注意:避免暴力按压腋神经(触电感提示误触神经)。

居家拉伸:

棍棒拉伸:健侧手拉棍棒迫使患肩外旋,保持30秒;

门框拉伸:手臂45°上举贴门框,身体前倾拉伸肩胛下区。

3. 物理与药物干预

冲击波疗法:聚焦式冲击波松解钙化粘连(每周1次,3-5次疗程);

超声引导注射:类固醇(如曲安奈德)注射至顽固激痛点;

口服药物:急性期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塞来昔布)+肌松剂(盐酸乙哌立松)。

4. 手术指征

全层肌腱撕裂、保守治疗无效的肩峰撞击,需关节镜下肩袖修补。

六、神经卡压的关联机制

肩胛下肌激痛点→肌痉挛增厚→压迫肩胛下神经(尤其穿肌支)→神经缺血→传导障碍→肌力下降。

神经症状叠加:上肢内旋无力、手部麻木(臂丛神经受压);

神经松动术:

治疗师轻柔滑动按压腋后壁神经走行区,改善神经滑动度;

配合肩关节被动内旋/外旋,缓解神经张力。

七、康复训练与长期管理

稳定性训练

墙壁天使:背靠墙,手臂贴墙做W→Y形滑动,强化前锯肌及肩胛骨稳定性;

闭链运动:弹力带抗阻模拟“拔剑-插剑”动作,提升肩袖协调性。

肌肉平衡重建

离心训练:弹力带内旋抗阻(缓慢放回),增强肩胛下肌耐力;

拮抗肌激活:俯身哑铃飞鸟强化冈下肌、小圆肌。

姿势与习惯矫正

避免圆肩坐姿(电脑族保持耳-肩-髋一线),肘部支撑减少肩负荷;

投掷动作模式优化:核心发力→肩胛旋转→手臂鞭打,减少代偿。

总结:核心要点与风险预警

治疗关键:

精准定位腋下深部激痛点(垂直纤维区),结合MET技术恢复关节活动度;

合并手麻/无力时,优先神经松动术,禁用暴力按压。

手术红线:

持续肌无力、Lift-off试验阳性、MRI确认全层撕裂。

长期预防:

强化前锯肌(平板支撑进阶)、每30分钟中断内旋姿势(电脑族设闹钟提醒);

青少年运动员需定期肩胛骨动态稳定性评估(如肩胛控制测试)。

风险预警:若疼痛持续>2周伴夜间痛醒或肩外展<30°,需MRI排查肩袖撕裂/颈椎神经根病变。

本文中的图片借鉴于网络,如有侵权,告知删除!
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什么是肩胛下肌(上肢部位常见激痛点6肩胛下肌激痛点)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