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结核,曾被称为“白色瘟疫”,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。尽管现代医学已能有效治愈肺结核,但因早期症状隐匿、部分患者用药不规范,仍导致疾病传播或复发。了解肺结核的典型症状、科学用药原则,是预防和治愈疾病的关键。
一、警惕!肺结核的“信号”藏在日常里,别与感冒混淆
肺结核的症状多缓慢出现,早期易被误认为“感冒”“支气管炎”,若出现以下症状且持续2周以上,需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检查。
1. 核心症状:“咳嗽咳痰+痰中带血”是典型信号
- 咳嗽咳痰:初期多为干咳或少量白色黏液痰,随着病情进展,痰液量增多,可能出现脓性痰,部分患者咳嗽可持续数月不缓解。
- 痰中带血/咯血:约1/3的肺结核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(痰中夹杂血丝或血块),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咯血,这是结核病灶侵犯肺部血管的表现,需立即就医。
2. 伴随症状:全身不适别忽视
- 低热盗汗:多表现为午后或傍晚开始发热(体温37.3-38℃),次日清晨自行消退(称为“午后潮热”);夜间睡觉时大量出汗,醒后汗止(称为“盗汗”),常导致睡衣、被褥浸湿。
- 乏力消瘦:无明显诱因出现长期乏力、精神不振,食欲减退,体重在1-2个月内明显下降,女性患者可能伴有月经不调或闭经。
- 胸痛呼吸困难:若结核病灶累及胸膜,会出现胸部刺痛或钝痛,疼痛随呼吸、咳嗽加重;当肺部病灶范围较大时,会影响肺功能,导致活动后气短、呼吸困难。
二、确诊肺结核:这些检查是“金标准”,别漏做
怀疑肺结核时,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,避免误诊或漏诊,常用检查包括以下3类:
- 痰菌检查:包括痰涂片和痰培养,若在痰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,是确诊肺结核的“金标准”,同时能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(痰菌阳性者传染性强,阴性者传染性弱或无传染性)。
- 胸部影像学检查:胸部X光片(胸片)是初步筛查手段,能发现肺部的结核病灶(如斑片状阴影、空洞、钙化灶等);若胸片结果不明确,需进一步做胸部CT,更清晰地显示病灶位置、大小和性质。
- 结核菌素试验(PPD试验):在前臂注射结核菌素后48-72小时观察结果,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硬结,可能提示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,但不能区分是当前感染还是既往感染(接种过卡介苗者也可能出现阳性),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。
三、肺结核用药:“早期、联合、规律、全程、适量”是治愈核心
肺结核的治疗关键在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,疗程通常为6-12个月(初治患者6个月,复治或耐药患者12-24个月),需严格遵循“十字原则”,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会导致耐药性,大幅增加治疗难度。
1. 常用抗结核药物:分“一线”和“二线”,按需选择
- 一线抗结核药物:疗效好、副作用相对较少,是初治肺结核患者的首选,包括4种核心药物:
- 异烟肼(INH):杀菌作用强,能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,是抗结核治疗的基础药物(注意:可能损伤肝功能,需定期复查肝功能,孕妇、肝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)。
- 利福平(RFP):广谱杀菌药,能快速杀灭繁殖期的结核分枝杆菌,常与异烟肼联用(注意:服药后尿液、汗液会呈橙红色,属于正常现象;可能影响肝功能和血液系统,需定期检查)。
- 吡嗪酰胺(PZA):对酸性环境中的结核分枝杆菌(如肺部空洞内的细菌)杀菌效果好,能缩短疗程(注意: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,导致关节疼痛,痛风患者需慎用)。
- 乙胺丁醇(EMB):抑菌药,能防止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性,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(注意:可能损伤视神经,导致视力下降、色觉异常,需定期检查视力和视野)。
- 二线抗结核药物:主要用于一线药物耐药、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,如利福喷丁、左氧氟沙星、阿米卡星等,副作用相对较大(如耳毒性、肾毒性),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。
2. 治疗阶段:分“强化期”和“巩固期”,循序渐进
肺结核治疗通常分为两个阶段,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:
- 强化期(2个月):使用4种一线药物(异烟肼+利福平+吡嗪酰胺+乙胺丁醇)联合治疗,快速杀灭大量结核分枝杆菌,控制病情发展,降低传染性。
- 巩固期(4个月):停用吡嗪酰胺,继续使用异烟肼+利福平(或加用乙胺丁醇),进一步清除残留的细菌,防止复发,此阶段患者症状基本消失,但仍需坚持服药。
3. 关键提醒:这些用药误区要避开
- “症状好转就停药”:肺结核症状缓解时,体内仍有残留的结核分枝杆菌,擅自停药会导致细菌复活、产生耐药性,复发后治疗疗程会延长至1-2年,且治愈率大幅下降。
- “自行调整剂量”: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(如肝功能异常、关节痛),自行减少剂量,导致药物浓度不足,无法杀灭细菌,同样会引发耐药。
- “不规律服药”:漏服药物是导致耐药的重要原因,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服药(如早餐后),可设置手机闹钟提醒,若偶尔漏服,需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补服,不可随意加倍剂量。
四、肺结核预防:3个关键点,守护自己和他人
- 接种卡介苗:卡介苗是预防儿童结核病(尤其是严重的粟粒性肺结核、结核性脑膜炎)的有效手段,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,成人若未接种过且结核菌素试验阴性,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接种。
- 做好个人防护: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(患者咳嗽、打喷嚏、说话时产生的飞沫),在人员密集场所(如地铁、商场)需佩戴口罩;若家人或同事确诊肺结核,需保持室内通风(每天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以上),避免共用餐具、毛巾等物品。
-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:以下人群属于肺结核高危人群,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片和痰菌检查:
- 糖尿病患者、艾滋病病毒(HIV)感染者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(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);
- 长期咳嗽咳痰、痰中带血者;
- 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(如家人、同事、同学)。
肺结核并非“不治之症”,只要早期发现、规范用药、坚持全程治疗,治愈率可达90%以上。记住:治疗肺结核的核心是“遵医嘱”,不恐慌、不擅自停药,才能彻底清除病菌,恢复健康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肺结核复发的症状(肺结核早识别规范治不恐慌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