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周先生,42岁。患者患有多年的耳肿,耳痒,外耳溃烂流黄水病症,去医院检查,确诊为耳软骨炎,虽经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,于是寻求中医治疗。
当时诊见患者舌红少苔,脉沉细弱。经详细问诊又得知患者耳周红赤发热,手足不温,倦怠乏力,怕冷。综合患者病症分析,我们可根据耳周红赤发热辨为郁热,再根据舌红少苔辨为血热,因外耳流黄水辨为湿热,又因手足不温、怕冷辨为阳虚,更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,以此辨为郁热迫血,阳虚夹湿证。病因找出来之后,方药也就好用了,于是给患者开出如下药方:
竹叶,葛根,防风,桔梗,桂枝,红参,附子,大枣,生姜,百合,生地黄,栀子,黄柏,生甘草等。方以竹叶汤清热透散,益气温阳;以百合地黄汤清热凉血;以栀子柏皮汤清热燥湿,方药相互为用,以奏其效。七付药,水煎服,早中晚各一服,日一付。
患者服完药后说耳肿略有减轻,仍外耳流黄水,考虑到肾开窍于耳,外耳流黄水这是肾湿上泛,于是原方中加入车前子,泽泻等药,又七付。患者服后耳肿、耳痒较前又有减轻,外耳流黄水减少。后又在原方基础上多次调方,患者前后共服药四十几付,诸证悉除。
耳朵流黄水,最常见是外耳道湿疹的表现。可以通过询问病史,是否先出现外耳道瘙痒,从而使用利器挖耳之后,出现外耳道的流少量的淡黄色脓性分泌物。可以通过电耳镜的检查,看到外耳道的皮肤呈湿疹样改变,局部比较充血,外耳道的皮肤比较肿胀,且伴有潮湿的渗出液,鼓膜是完整的,没有明显的穿孔、充血的迹象。
外耳溃烂流黄水俗称“烂耳朵”,是鼓室粘膜的炎症。病菌进入鼓室,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。其表现为耳内疼痛(夜间加重)、发热、恶寒、口苦、小便红或黄、大便秘结,听力减退等。如鼓膜穿孔,耳内会流出脓液,疼痛会减轻,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。急性期治疗不彻底,会转为慢性中耳炎,随体质,气候变化,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,时多时少,迁延多年。中医将本病称为“耳脓”、“耳疳”,认为是因肝胆湿热(火)邪气盛行引起。
耳脓为病名。《医贯》卷五:“耳脓即停耳。”系指耳内流脓。
聤耳为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九:“劳伤血气,热乘虚而入于其经,邪随血气至耳,热气聚,则生脓汁,故谓之聤耳。”
1.泛指耳窍中流脓者。
2.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。此外,又把其脓带白色者名缠耳;脓带青色者名震耳;脓带红色者名风耳;脓带黑色者名耳疳。暴病多属实症,久病多属虚症。实症多由肝、胆、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;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。因风热致者,耳中多流黄脓。治宜疏风清热。用银翘散加减。因湿热上蒸致者,其脓色带黄,气味臭秽。治宜清热除湿。用黄连温胆汤加减。因肝胆湿火熏蒸致者,脓色亦黄,耳中肿痛;口苦心烦。治宜清泻肝火。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因肝经血热致者,脓色青黄或红黄,耳中腐臭,治宜清热凉血。用犀角地黄汤加减。因肾阴亏损,虚火上炎致者,耳中流脓,经年不愈,可伴有头晕耳鸣,听力下降,舌质红,脉细数。治宜滋阴降火。用知柏地黄汤加减。外治宜提脓拔毒。方药:
①熊胆加开水溶化滴耳,一日3~5次。
②胆矾散:用苦胆(熊、羊、猪之胆等均可)一枚加枯矾,干后为末,用时以少许吹入耳中。
③蝉衣15g、麝香0.15g研末,以少许掺入耳中。
④血余炭、冰片等分为末,以少许掺入耳中。
⑤苍耳子虫适量,泡麻油中,以油滴耳中。本病包括今之急、慢性中耳炎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耳朵流黄水能自愈吗(耳肿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