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裤子又松了,别急着高兴。
”
后台私信里,这条出现频率最高。
半年掉十斤,没节食没跑马拉松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终于瘦了”,第二反应才慌:该不会身体出毛病?
别笑,真事。
上周同事阿哲还晒体重,配文“轻松下百”,结果体检报告出来,夜间血糖波动值飙到3.1 mmol/L,比新指南红线2.8高出一大截。
医生一句话:“再晚来半年,可能直接进糖前期。
” 原来“悄悄瘦”不是脂肪燃烧,是肝脏在夜里偷偷开闸放糖,肌肉当柴火烧。
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有“三多一少”,现在国际糖尿病联盟把“夜间血糖波动”也拉进筛查,就是抓那些白天指标漂亮、夜里偷偷过山车的人。
连续三天波动>2.8,风险直接+47%,比吃甜食凶多了。
家里长辈如果“睡觉轻、凌晨易醒”,别只怪年龄,先戳他手指测个3 AM血糖,比白天空腹更准。
更扎心的是,掉下去的体重并不全是肥肉。
哈佛刚发的睡眠代谢研究:深度睡眠被砍40%,肝脏会过量分泌FGF21,这激素听名字萌萌哒,实际专门拆肌肉。
两周就能让大腿围度少1.5 cm,恢复睡眠后还得再练六周才长回来。
换句话说,熬夜掉的秤,全是将来花钱也买不回的“瘦肉”。
有人举手:我睡够八小时,怎么还是掉?
把问题抛给早餐。
中国营养学会去年把50岁以上蛋白质拉到1.5 g/kg,而且强调“早餐占30%”。
换算下来,60 kg的人,早晨得吃27 g蛋白,相当于3个全蛋+一杯牛奶。
很多大爷大妈“早粥+咸菜”,蛋白质不到5 g,肌肉合成开关直接罢工。
更坑的是,维D3和K2缺一个,蛋白质利用率再砍40%。
体检报告里“前白蛋白”常年低,别只补蛋白粉,先把D3拉到2000 IU、K2 100 μg,才算把坑填平。
怎么判断自己掉的是脂肪还是肌肉?
三个土办法,不用跑医院:
1. 晨起静息心率比三个月前快10次,肌肉在呼救;
2. 握力计掉5 kg,电梯按钮都开始费劲;
3. 正常步速从1 m/s掉到0.8 m/s,小区遛弯被狗拖着跑。
中了任意一条,立刻做两件事:
① 把体脂秤换成带“肌肉量”档的,每天固定时间测,曲线比单次数字诚实;
② 每季度蹭一次健身房或药店的InBody,白嫖一份体成分报告,比血常规更早报警。
有人嫌麻烦,那就记住一句话:
“没流汗、没控嘴的掉秤,先别晒朋友圈,先晒体检单。
”
把这条转给那个“突然变瘦”的朋友,比夸她“瘦了好看”更走心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人忽然消瘦是什么原因(明明没有减肥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