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一提起高血压,大家下意识都会说:140/90嘛,高一点没事,先看看,不急着吃药。这话,放在十年前,医生听了也点头。可放到今天,再这么说,就有点“信息过期”了。
现在不光是手机更新快,连医学标准也在悄悄换代。
原来那个“140/90”的分界线,不再是铁板一块,它开始有点“软”了,甚至在一些人群身上,已经提前把警报拉响。不是吓唬你,而是因为我们对高血压的认知,已经更精细也更严格。
过去我们习惯看一个固定数字,现在讲究“个体化”评估。就像穿衣服,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穿L号,有的人得穿M,有的人得定做。血压也是这样,某些人群哪怕才130/80,心血管系统就已经在偷偷吃不消了。
变化早就悄悄开始了。2017年《美国高血压指南》就把高血压的诊断门槛,从原来的140/90,降到了130/80。
虽然我们国家还没完全照搬这个标准,但很多医生在临床上,已经用这个“新标准”来指导治疗了。尤其是脑血管病、糖尿病、肾病这些慢病高风险人群,血压控制得越严,出事的概率就越小。
你可能会问,血压稍微高那么一点,真的有那么严重吗?我们不妨拿心脑血管这个“第一杀手”来说。研究发现,人的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,中风风险就会上涨20%左右。
这不是吓唬人,是《柳叶刀》上实打实的数据。更别说长期高血压会让心脏“操劳过度”,左心室肥厚、心衰、冠心病、肾衰……一个个都在排队。
很多人说,自己平时也没什么不舒服,哪怕血压高点也不碍事。问题就在这:高血压是个“沉默的杀手”,它不吭声,但在身体里默默搞破坏。
你以为没事,其实血管壁已经开始变硬,微血管在慢慢堵塞,心脏每天都在“带病运行”。
就像一根水管,压力大了,开始漏水、鼓包、爆裂,不是一下子炸的,是日积月累的结果。人也是,等到中风、心梗、肾衰发作那天,才知悔不当初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要问,那我现在血压130多,90左右,是不是就要立刻吃药了?别着急,吃不吃药,不光看数字,还得看人。
年轻人、身体健康、没其他基础病的,血压偶尔高一点,比如“白大衣高血压”(一见医生就紧张),可以先用生活方式来调一调,比如饮食清淡点、动一动身子、少熬夜、少喝酒。
但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、肾病、心血管病的“老朋友”,或者家族里有中风史、冠心病史,那就不能大意了,血压一旦超过130/80,就得认真对待。
尤其是老年人。有些老人说,我八十多了,血压高点不是正常的吗?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,可你别忘了,高血压对老年人的打击,比年轻人大得多。
脑出血、心衰、肾衰,哪个不是“高血压惹的祸”?而且老年人一旦中风,恢复可比年轻人难多了。
吃药也得讲究方式,不能一上来就吃得猛。现在提倡的是“低剂量起始,个体化调控”。有些人一粒药就管用,有些人得两三种药联合。
还有一种情况,是“隐匿性高血压”——在家血压正常,一进医院就飙高,或者反过来。这样的就需要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,才能看出真相。
医学是门细致活,不能靠拍脑袋。就拿我一个患者说起吧,五十出头,平时挺健康。
体检发现血压136/88,他说:“不碍事吧?我爸当年都150了还不是照样活到八十?”我说:“你爸那是你爸,你是你,而且你还抽烟喝酒三高齐全。”
我们给他做了血管超声,结果一查,颈动脉斑块已经冒头,再不管,十年内出事的概率非常高。最后他听劝,用了氨氯地平和缬沙坦低剂量联合,三个月后血压稳了,斑块也没再长大。
说起来,很多人对高血压吃药还有误解,觉得一吃药就要吃一辈子,怕“伤肝伤肾”。但你高血压本身才是最伤肝肾的。
长期高血压会让肾小球硬化,肾功能下降,血肌酐升高,到时候连透析都保不住。不吃药怕副作用,结果拖到后悔都来不及。
其实现在的降压药,已经做得很“温柔”了。不像早年那种一吃就头晕的药,现在的药,比如厄贝沙坦、苯磺酸氨氯地平这类,副作用小,降压平稳,还能保护肾脏和心脏。只要医生按你的身体情况来选药,吃对了药,是“保命”,不是“伤身”。
除了吃药,生活方式调整也不能少。可这个“调整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。比如盐,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不超过5克,可我们国家平均每天吃的盐超过10克。
很多人说自己不咸,其实调味料、酱油、咸菜里全是盐。要真控制盐,就得从源头管嘴,不是改点菜谱那么简单。
再比如运动,不是说遛弯十分钟就算了。心率要上来,得微微出汗,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才算达标。
你可以快走、骑车、跳广场舞,关键是得坚持。动一两天,晒个朋友圈就停了,那不叫运动,那叫摆拍。
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——情绪。很多人一急就心跳快、血压飙升,尤其是中年人,工作压力大,家庭琐事多,常年处于“半生气状态”。情绪波动是引爆血压的导火索,也是中风猝死的“隐形推手”。
其实咱们的身体是聪明的,它会用各种方式提醒你:头疼、后脑涨、耳鸣、眼花、心悸……这些看似“小毛病”,其实可能就是血压拉警报了。
还有个冷知识你可能不知道,晨起血压升高,是最容易出事的时间段。很多中风、心梗都是在清晨发作,就是因为起床后交感神经兴奋,血压飙升。所以医生常说:“血压控制不光要看数值,还要看节律。”
如果你家里有人高血压,建议买个家用电子血压计,定时测,尤其是早上起床后、饭前、睡前这几个时间点。测完记在本子上,带去看医生,比你空口说“我感觉还行”靠谱多了。
说到底,血压这东西,不是你感觉高不高,而是它“实际”高不高。就像冰山一样,露出水面的只是小部分,真正的风险,在水底下。
过去,我们说140/90是门槛,现在,这个门槛已经“矮”了,尤其是对那些本身体质就不抗压的人群。别等到心梗了才想起吃药,别等到中风了才后悔没查血压。身体不是铁打的,高血压不是小毛病,观念得跟上时代。
别再拿“以前不吃药也没事”当护身符了。医学是往前走的,观念也得更新。血压这件事,咱们不能再掉以轻心了。
参考文献:
[1]中国高血压联盟,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.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[J].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2023,51(08):650-675.
[2]吴永健,王继光.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研究进展[J].中华高血压杂志,2024,32(04):289-293.
[3]陈立宏,赵方辉,刘建平.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[J].中国全科医学,2024,27(10):1222-1226.
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。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血压90140要吃药吗(过去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