►
本文1632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一口下去,脚就肿了。
这不是夸张,而是很多痛风患者真实的经历。
痛风不是“富贵病”,也不是“老年病”。它是代谢紊乱惹的祸,跟你吃了什么、喝了什么,息息相关。尤其是在吃这件事上,痛风患者必须格外当心。
本文将带你梳理常见的高风险食物清单,看看你家餐桌上有没有“雷区”。不讲复杂术语,只讲实用知识。
痛风,其实是血尿酸浓度长期升高,在体内形成尿酸结晶,堆积在关节、软组织中,引发剧烈疼痛。
而尿酸从哪来?嘌呤代谢。
嘌呤广泛存在于食物中,尤其是动物内脏、海鲜、酒精等。吃进去的嘌呤越多,体内生成的尿酸就越多。如果肾脏排不出去,就容易引发痛风。
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“海鲜大餐”就行,其实日常餐桌上也藏着不少“高嘌呤陷阱”。
动物内脏:嘌呤密集仓库猪肝、鸡肝、脑花、腰子,这些都是嘌呤含量极高的食物。摄入后会迅速升高血尿酸水平。
中国营养学会建议,痛风患者应完全避免内脏类食物。
海鲜类:不是所有鱼都能吃虾、蟹、贝类、沙丁鱼、凤尾鱼、鲱鱼,这类海产品嘌呤含量高。即便是蛋白质丰富的鱼类,也要严格筛选。
专家建议:深海鱼(鲑鱼、鳕鱼)相对安全一些,但也不宜过量。
酒精:尿酸的“催化剂”酒精不仅促进尿酸合成,还抑制肾脏排泄。尤其是啤酒,含有大量酵母和嘌呤,对痛风极不友好。
白酒虽嘌呤含量低,但酒精本身会加重代谢负担。
无论哪种酒,对痛风患者来说,都是“火上浇油”。
小心这些“伪健康”食物看似清淡的骨头汤、鸡汤,其实是嘌呤浓缩液。炖煮过程中,嘌呤大量溶于汤中。
不少痛风发作,都跟“喝汤”有关。
豆类及其制品黄豆、黑豆、豆浆、豆腐干都含有较多嘌呤。虽然植物嘌呤相对温和,但急性期应避免。
慢性期可以适量摄入豆腐、豆皮等,但仍需控制量。
动物高蛋白食物牛羊肉、火腿肠、香肠、午餐肉,这些虽然不是“高嘌呤之王”,但蛋白含量高,会增加代谢负担。
建议每餐动物蛋白不超过一掌大小。
不只是吃,喝也要注意含糖饮料可乐、果汁、甜茶含有大量果糖。果糖会促进尿酸生成,妨碍排出。
长期饮用含糖饮料,是年轻人痛风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浓茶、咖啡茶叶和咖啡豆中虽含有嘌呤类似物,但研究发现适量饮用不会显著影响尿酸水平。
但痛风急性发作期,应减少摄入刺激性饮品。
急性期(关节肿痛时)
应严格控制总蛋白量,避免所有高嘌呤食物,包括部分豆类、菌类、肉类、海鲜和酒精。
缓解期(无痛期间)
可适当恢复低嘌呤食物,如瘦肉、鸡蛋、少量豆制品,但仍需避免高嘌呤和刺激性饮食。
饮食只是控制,不是治愈很多人一停药就开始“忌口放松”,这是错误的。痛风是慢性代谢病,仅靠饮食无法根治。
治疗的核心是降尿酸,包括药物治疗、饮食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三者并行。
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痛风基层诊疗指南(2020年版)》明确提出,长期控制尿酸在360μmol/L以下,是避免复发的关键。
家庭饮食建议痛风患者的饮食不等于清水煮菜。关键是选择低嘌呤、低脂、低糖、高纤维的食材。
可以多吃的包括:绿叶蔬菜、全谷物、低脂奶制品、新鲜水果、白开水。适量运动、规律作息同样重要。
控制饮食,不是自虐,是自救。
痛风不再是“少数人的病”,它正悄悄渗透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餐桌上。
不是你吃得多贵,而是你吃得不对。
如果你或者家人已经有高尿酸问题,不妨从每一餐开始,重新审视厨房里的每样食材。
很多痛风发作,并不是“命不好”,而是一口口吃出来的。
资料来源:①.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. 《痛风基层诊疗指南(2020年版)》[EB/OL].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. 2020-12-31.②. 中国营养学会. 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[M]. 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2.③.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. 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(2019年版)[J].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, 2019, 23(9): 577-585.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得了痛风,平常不能吃什么?(痛风患者忌口清单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