间质瘤是癌吗?能活多久?(胃肠间质瘤患者可以活10年以上专家带癌生存)

间质瘤是癌吗?能活多久?(胃肠间质瘤患者可以活10年以上专家带癌生存)

考海蓝 2025-10-12 都市日报 1 次浏览 0个评论

7月12日 ,时值全球胃肠间质瘤(GIST)关爱日前夕,由中华慈善总会、胃肠间质瘤诊疗规范和创新协作网(CGIN)共同发起、再鼎医药支持的“乐相守,爱无间”2025年胃肠间质瘤患者关爱日活动在广州举行。

活动上,中国首部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活质量调研报告(2025)》正式发布,旨在系统评估患者生存现状,为提升规范化诊疗与人文关怀提供科学依据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、知名GIST专家李健教授深度解读了报告核心发现及当前GIST诊疗关键点。

胃肠间质瘤患者可以活10年以上!专家:带癌生存,生活质量提升成新焦点

“披着罕见病外衣”的隐藏刺客:病因不明

胃肠间质瘤(GIST),一种原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,约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%,国际上归类为罕见病。然而,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,每年仍有约2万至3万名新发病例,使其成为一种“并不罕见”的罕见病。

“GIST像个‘隐蔽的腹腔刺客’。”李健教授生动地描述其特点。它生长在黏膜下层,常向腹腔内发展,早期几乎无症状,常规体检(如B超)难以发现微小病变。多数患者是因偶然体检发现、出现明显症状(如肿瘤侵犯粘膜导致出血)或内镜检查时被诊断,往往已非早期。

更令人关注的是,GIST的病因至今成谜。“与胃癌、肠癌等有较明确生活方式关联不同,GIST的发病部位不在粘膜层,目前未发现其与饮食习惯、生活方式等有明确流行病学关联。”李健教授强调,这增加了预防难度,凸显了早筛和规范诊疗的重要性。对于体检内镜中发现的小间质瘤,可通过超声胃镜密切观察其边界清晰度、回声均匀性及生长速度等特征来评估恶变风险,决定是否需要干预。

专病专治:从“了解不多”到精准“手术+靶向”

李健坦言,GIST的低发病率导致不仅公众认知度低,甚至部分医生对其了解也有限。他强烈建议患者寻求专病医生诊治。“2024年发布的《胃肠间质瘤患者关爱指南》及同步上线的‘关爱地图’,已覆盖全国21省市35家GIST专病门诊中心,如广东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、中山一院、中山六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等,为患者指明了专业路径。我们需要从年轻医生开始普及GIST知识。”

在治疗策略上,GIST展现出显著的特殊性。“传统化疗对GIST效果不佳。”李健教授指出,“20多年来的核心模式是‘手术+靶向药物’。”对于可切除肿瘤,术后需服用靶向药预防复发;对于晚期转移患者,则以序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为主(目前国内已批准上市6款靶向药,覆盖一线到四线的治疗,其中5款纳入医保),并在药物控制后寻找合适的手术时机切除转移灶。“胃肠间质瘤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关。在治疗过程中,患者和医生应加强对不良反应的早期干预,做好日常随访复查,一旦出现问题,及时前往三甲医院或相关专病门诊就诊。”他强调。

晚期GIST生存期显著延长,慢性病管理成趋势

得益于手术技术提升和靶向药物(特别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)的应用,GIST已成为实体肿瘤中治疗效果突出的代表。

“即便是晚期患者,通过合理治疗,许多也能实现长期生存,甚至超过10年。”李健教授分享了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年轻女性患者案例:十年前,年仅20余岁的她罹患位置凶险的十二指肠GIST,在其他医院已经被告知“命不久矣”。她辗转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,经历了包括部分肝脏切除在内的大范围手术后,结合药物治疗竟成功生存了10年之久,期间还完成了结婚成家的人生大事。“若在今天,新药、新技术或能给她带来更多希望。”李健教授谈起这些案例既欣慰又遗憾,他总想给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。

相较于预后较差的胃癌(平均生存期约1年多)、肠癌(约3年)、食管癌(约1年左右),GIST患者的中长期生存已成现实。“这意味着GIST正逐渐成为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‘慢性病’。”李健教授强调。

胃肠间质瘤患者可以活10年以上!专家:带癌生存,生活质量提升成新焦点

中国GIST患者的总体健康评分仅为64.1分

生活质量64.1分:生存期延长后的新挑战

然而,生存期的显著延长,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最新发布的《中国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活质量调研报告》揭示了一个关键矛盾:中国GIST患者的总体健康评分仅为64.1分,显著落后于西方国家。核心痛点直指药物副作用,报告明确指出,64.8%的患者认为药物引发的副作用(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贫血、疲乏、认知障碍、普遍性的水肿等)是造成治疗障碍和生活不满意的首要原因。李健教授特别指出水肿等看似不严重却严重影响社会交往的副作用:“患者希望回归正常生活,不愿被当作‘病人’看待。脸肿、眼肿让他们在社交中倍感压力。”

重治疗、轻生活的诊疗困境也应引起医生的注意。李健教授坦言,当前医疗环境下,繁忙的医生往往将精力集中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身,以及控制严重不良反应,对于患者长期治疗后的生活状态、心理支持、社会角色回归等关注严重不足。“医生天天忙得脚不沾地,很难再有精力深入关注患者回家后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。”

因此,他呼吁“两手抓”:全程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。首先就是优化药物选择与管理。他指出,随着新药研发,部分新一代药物(如四线药物瑞派替尼)的副作用已显著降低。当患者因严重副作用或耐药无法耐受当前治疗方案时,应及时与主诊医生沟通,个体化调整用药方案(如换用副作用更轻的药物)。同时强调定期随访(通常建议3个月左右)的重要性。

“对于患者而言,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,因为有的人一颗药就能把疾病控制得很好,此时,该工作就工作!” 李健教授鼓励患者,“不要把自己单纯当作肿瘤病人,控制病情时,完全具备回归正常工作生活、履行社会角色的条件。”他认为,减轻药物副作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,帮助患者重建自信、融入社会,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。

文、图 | 记者 张华

编辑:许敏
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间质瘤是癌吗?能活多久?(胃肠间质瘤患者可以活10年以上专家带癌生存)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