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拿到心脏彩超报告,一看到“二尖瓣关闭不全”这几个字,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:这是不是心脏病啊?要不要做手术呢?病情严不严重?其实真不用急着焦虑,二尖瓣关闭不全就好比心脏这扇“门”没关好,有的只是留了条小缝隙,有的却漏风漏得厉害,甚至影响到全身,关键得看这“漏风”的程度和背后的原因。今天,我就用通俗易懂的话,结合医学指南,把这事给大家讲明白。
咱首先得弄清楚,二尖瓣到底是啥?它就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,像一扇单向的“门”。心脏收缩的时候,这扇门得紧紧关上,这样血液才能被泵到全身各处;心脏舒张的时候,门又得打开,好让血液从心房顺利流进心室。要是这扇门关不紧,心脏收缩时就会有血液从心室“漏”回心房,这就是二尖瓣关闭不全。
判断二尖瓣关闭不全严不严重,第一步就是看“漏风”的程度,这可是医生最看重的指标。在医学上,它被分为轻、中、重三级,判断依据主要是心脏彩超里的“反流束面积”和“左心室大小”。
轻度关闭不全这种情况下,漏回去的血很少,左心室也没变大。其实轻度关闭不全很常见,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,“门轴”有点磨损,也有可能是高血压、冠心病对门的功能产生了轻微影响。医学指南明确指出,只要没啥症状,既不用吃药,也不用手术,每年做一次心脏彩超复查就行,对寿命基本没啥影响。
中度关闭不全漏血量处于中等水平,时间长了可能会让左心室慢慢变大。这时候就得区别对待了:要是已经出现了乏力、走路喘气的症状,或者左心室开始扩大,医生一般会建议用药物来控制(比如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担),并且每半年复查一次;要是没啥症状,但左心室有扩大的趋势,那也得密切观察,千万别等问题变严重了才重视。
漏血量很多,左心室已经明显扩大,或者出现了心房颤动、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。这时候情况就比较严重了,指南建议尽早做手术(比如二尖瓣置换术或修复术)。要是拖到出现严重的心衰症状(比如躺平了就喘,腿肿得像馒头),手术风险会大大增加,术后恢复也会变差,甚至可能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。
除了“漏风”程度,“病因”也会影响病情的严重程度。不同原因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,发展速度和危险程度完全不一样。
良性病因像退行性病变(和年龄增长有关的磨损)、轻度风湿性心脏病、心肌病早期等都属于良性病因。这些情况发展得比较慢,只要把基础病控制好(比如控制好血压、血糖),很多人都能长期保持稳定。
恶性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(细菌感染把二尖瓣给破坏了)、急性心肌梗死(心梗让“门”的肌肉坏死,突然就关不上了)、二尖瓣脱垂伴重度反流等就属于恶性病因。这些情况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情况加重,比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要是没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和手术,可能会引发败血症、心脏穿孔,危及生命;急性心梗导致的关闭不全,24小时内就可能出现急性心衰,必须紧急处理。
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大家忽视,就是“症状”是否出现,其实比单纯的“程度”更能反映病情的严重性。有些轻度关闭不全的患者,因为同时患有严重的肺气肿,可能会出现喘憋的症状,这时候就得积极治疗基础病;而有些重度关闭不全的患者,身体适应了“漏血”的状态,早期可能没啥明显感觉,但左心室其实已经在悄悄扩大了,等出现症状的时候,心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。所以啊,千万别光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病情,一定要依靠彩超检查。
给大家总结一下查出二尖瓣关闭不全,先别慌,先看看报告上的“反流程度”,再问问医生“有没有病因”以及“左心室大小”。如果是轻度且没啥症状,定期复查就行;中度的话,得看心室大小和症状,该用药就用药;要是重度或者有并发症,千万别拖着,尽早手术。要知道,心脏这扇“门”出了问题,早发现早干预,大多都能控制得不错,可别因为怕麻烦或者误解,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。#二尖瓣##二尖瓣关闭不全##胸闷#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什么是二尖瓣关闭不全(查出二尖瓣关闭不全别慌一文讲清哪些情况危险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