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血常规里的“小红点”和“小白格”,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危险。别觉得身体没啥不舒服、年轻力壮,血常规查出来有问题就能“自动恢复”。有些指标一旦升高,就是身体发出的沉默警报,可能已经拉响了大病的信号。
很多人觉得体检就是走个过场,尤其是血常规,十几块钱一份报告,随便看两眼,觉得和自己没关系。其实,国家卫健委官网早就提醒过:血常规里的异常,可能是恶性肿瘤、严重感染、血液病等重大疾病的“第一信号”,千万不能忽视。
血常规其实就是查查血液里的“红军”“白军”和“后勤补给”。别小看这些数字,一旦异常,往往是身体某个地方在“报警”。最常见的四个异常升高,分别是:白细胞总数、淋巴细胞、血小板和红细胞。每个指标升高背后的意义,都值得警惕。
白细胞升高,很多人以为只是感冒,吃点消炎药就行。其实不然。如果白细胞持续升高,排除普通感染,可能和白血病、骨髓疾病、甚至恶性肿瘤有关。《中国血液病诊疗指南》里明确提到:白细胞总数超过10×10⁹/L,且没有明显感染症状,必须进一步查明原因。别因为自己年轻、平时身体好就掉以轻心。血液问题往往来得悄无声息,等有症状时已经晚了。
淋巴细胞升高,很多人搞不懂。其实,淋巴细胞是人体“防御部队”,对抗病毒和异常细胞。如果淋巴细胞长期高于正常,常见的原因除了病毒感染,还有淋巴瘤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重大疾病。尤其是伴有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、盗汗、体重下降时,一定要重视,不能光靠“拖一拖”。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,近年淋巴瘤发病率逐年升高,早期发现极为关键。
血小板升高,很多人觉得没听过,不像“血糖、血脂”那么有名。其实,血小板是血管里的“止血队长”。一旦血小板明显升高,尤其超过400×10⁹/L,除了急性应激、炎症,还要警惕骨髓造血系统的恶性病变,比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。《中国血液病诊疗指南》明确提出,血小板升高不能只归咎于“上火”。
红细胞升高,很多人以为“补血”补出来的,甚至以为红细胞越多越好。其实,红细胞主要负责携氧。红细胞升高,可能是慢性缺氧、肺部疾病、心脏问题的信号,更要警惕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。如果出现脸色潮红、头晕、鼻出血,这些症状别光以为是“上火”,其实可能是血液黏稠度升高,严重时还有血栓风险。
很多人觉得自己平时锻炼、饮食健康,血常规出了点异常没关系。但近几年,慢性病、肿瘤、血液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。据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》显示,35岁以下人群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持续上升。血液的问题,往往是这些疾病的“前哨”。
有些人发现血常规异常,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查、听别人经验,甚至自己买药吃。这种做法极不可靠。血常规只是一个“信号灯”,背后的原因很复杂。比如白细胞升高,有可能是普通感冒,也可能是血液恶性疾病。自己乱用药物,只会掩盖病情,延误诊断时机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建议,反复强调“不明原因指标异常,必须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”。
大家都说“无症状就是没事”,其实很多血液系统疾病,早期几乎没有感觉。等到出现发烧、贫血、出血点等明显症状时,病情通常已经发展到中晚期。血常规里的升高,就是沉默的预警,绝不能用“扛一扛”来处理。医学指南里明确指出,血常规异常后,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骨髓穿刺、影像学检查等,只有系统查明原因,才能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很多人只关心“是不是癌症”,其实血液异常升高的背后,可能隐藏着多种重大疾病。白细胞、淋巴细胞、血小板、红细胞的异常,和多种系统疾病密切相关。
比如白细胞升高,除了常见的感染,还有风湿免疫病、肿瘤、白血病等。慢性白血病的初期,唯一的信号就是血常规里白细胞的持续升高。一旦察觉到异常,不能等到症状加重才去医院,否则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淋巴细胞增多,除了病毒感染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,还要警惕淋巴系统肿瘤。淋巴瘤早期没有痛感,很容易被忽略。很多人等到脖子、腋窝、腹股沟等淋巴结明显肿大时,已经进入晚期。
血小板升高,常被忽视。其实,血小板异常增高,除了反映炎症、手术、出血后的恢复状态,更要排查骨髓增殖性疾病。过高的血小板会增加血栓、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,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。
红细胞升高,除了慢性肺病、心脏病,还可能是高原反应、肾脏肿瘤。更严重的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,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疾病,血液特别黏稠,极易形成血栓,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。
体检报告别只看“参考值”,这些细节决定大事很多人拿到血常规报告,只看“红字”,觉得只要没有特别高就安心。其实,血常规的正常范围并不意味着一切安全,还要看指标变化的趋势和自身症状。
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共识指出,血常规指标要结合个人年龄、基础疾病、近期用药、身体状况综合分析。比如老年人、孕妇、特殊职业人群,血常规的正常值和普通人不同。有些人长期处于高原环境,红细胞本来就比普通人高,不能简单套用“标准值”来判断。
还有一种情况,指标虽在正常范围,但持续升高或下降,也是身体发出的警告。比如去年体检白细胞是6,今年飙到9,虽然没超标,但升幅明显,就要当心。
体检报告上还会有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”“嗜酸细胞”“单核细胞”等小项,一旦多个指标同时异常,发生变化更要引起高度警觉。国家疾控中心建议,一旦发现血常规有多项升高,或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、消瘦、出血、淋巴结肿大,必须立即就医,不能因为“没症状”就拖延。
发现血常规有异常,最关键的不是自己吓唬自己,也不是掉以轻心。正确的做法只有一个:及时找专业医生,查明原因,不要自行乱用药物。
千万别相信“万能偏方”,也不要随便服用抗生素。血常规的升高,只是一种“现象”,真正的病因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、体格检查、其他辅助检查共同判断。只有医生才能根据实际情况,帮你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。
如果有家族肿瘤、血液病史,或者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、发热、出血点、骨关节疼痛、淋巴结肿大,血常规出现异常时更要提高警惕。这些信号往往是大病的前兆。
还要提醒大家,发现异常后,要定期复查血常规,观察指标变化趋势。有些疾病进展非常快,早期只是一项指标轻度异常,很快就会加重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慢性病防治指南里强调,血常规异常的早期干预,可以极大提升疾病的治愈率。
参考文献
①. 中国医学会血液学分会. 中国血液病诊疗指南(2022年版)[J]. 中华血液学杂志,2022,43(3):201-226.②.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 健康中国行动——慢性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[EB/OL].(2023-01-05)[2025-09-24].③. 国家癌症中心.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[EB/OL].(2023-09-01)[2025-09-24].④.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.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[EB/OL].(2022-12-31)[2025-09-24].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血中粒细胞百分比偏高(血常规里这4个指标升高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