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交替之际,不少人会出现胃部冷痛、吃点凉的就反酸的情况,这很可能是胃寒在 “作祟”。中医认为 “胃为水谷之海”,一旦受寒邪侵袭,消化功能便会大打折扣。元代名医李东垣在《脾胃论》中强调 “胃寒则运化失常”,可见养护胃阳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。本文将从辨证分型入手,介绍 8 种应对胃寒的经典良方,搭配 3 大日常调理方案,帮你科学改善胃寒问题。
胃寒并非单一病症,中医常将其分为 “实寒” 与 “虚寒” 两类,二者症状相似但成因不同,调理方法也有差异。
实寒型胃寒:多由外感寒邪或饮食生冷引发,像突然喝冰饮、淋雨受凉后出现的胃痛就属此类。主要表现为胃部突发冷痛,痛感较剧烈,热敷后会缓解,可能伴有呕吐清水、舌苔白腻等症状。这类胃寒起病急,病程短,及时干预恢复较快。虚寒型胃寒: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、劳累过度导致脾胃阳气虚弱,比如经常熬夜、三餐不定时的人容易出现。症状以胃部隐隐作痛、空腹时加重、吃热食后减轻为特点,还可能伴有手脚冰凉、乏力、大便偏稀等表现。这类胃寒病程长,需要慢慢调理才能改善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《景岳全书》中提到 “实寒者,寒邪盛也,宜温散;虚寒者,阳气虚也,宜温补”,准确指出了两种胃寒的本质区别,这也是选择调理方法的重要依据。
应对胃寒的良方多以温中散寒、健脾和胃为原则,不同良方的侧重点不同,需根据具体症状选择。
温胃降逆颗粒由肉桂、高良姜、砂仁等组成,擅长温中散寒、缓急止痛。适用于胃部冷痛明显、吃凉食后加重、伴有恶心呕吐的情况,尤其适合实寒型胃寒初期。
香砂养胃丸包含木香、砂仁、白术等成分,能温中和胃、健脾化湿。对于胃寒伴有食欲不振、饭后腹胀、反酸水的人较为合适,虚寒型胃寒日常调理也常用。
附子理中丸以附子、干姜、党参为主要成分,温中健脾的作用较强。适合胃寒症状较重,比如脘腹冷痛剧烈、手脚冰凉、腹泻的人群,需注意遵医嘱使用。
良附丸仅由高良姜和香附两味药组成,能温胃理气、散寒止痛。对于胃寒同时伴有胃胀、嗳气、情绪波动后症状加重的人效果较好,兼顾散寒与行气。
温胃舒胶囊含有党参、肉桂、山药等,可温中养胃、益气健脾。常用于慢性胃寒引起的胃部冷痛、食欲差、乏力等,适合长期调理。
小建中合剂由桂枝、白芍、生姜等组成,能温中补虚、缓急止痛。适用于胃寒伴有胃部隐隐作痛、喜温喜按、空腹时症状明显的情况,虚寒型胃寒较适用。
丁桂温胃散主要成分为丁香和肉桂,散寒止痛作用直接。对于突发的胃部冷痛、受寒后腹痛等情况,能较快缓解症状,实寒型胃寒可应急使用。
桂附理中丸在附子理中丸基础上增加肉桂,增强了温阳散寒的功效。适合胃寒重症,比如脘腹冷痛严重、四肢冰凉明显、腹泻频繁的人群。
不同场景下的胃寒症状,适合的良方也不同,结合具体表现选择才能更有效。
突发胃寒疼痛:如果是吃了生冷食物或受凉后突然胃痛,可选用温胃降逆颗粒或丁桂温胃散,能快速散寒止痛;若同时伴有胃胀,搭配良附丸效果更好。慢性胃寒调理:长期有胃部冷痛、食欲差的情况,香砂养胃丸和温胃舒胶囊是常用的调理良方;若伴有明显乏力、手脚凉,可选用附子理中丸。胃寒伴其他症状:胃寒同时腹泻明显,适合附子理中丸或桂附理中丸;胃部隐隐作痛、空腹加重,小建中合剂更合适;情绪影响后症状加重,良附丸是优选。四、3 大调理方案,配合良方效果稳光靠良方调理胃寒不够,配合科学的日常养护才能从根本改善。
饮食调理:遵循 “温、软、淡、素” 原则,少吃生冷、辛辣食物。可多吃生姜、羊肉、韭菜等温热食物,小米粥、南瓜粥等易消化的食物也适合。《黄帝内经》说 “饮食有节”,胃寒者尤其要注意按时吃饭,避免暴饮暴食。生活养护:注意腹部保暖,尤其是秋冬季节,可穿护腹衣物;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睡眠,让脾胃得到充分休息;适当运动,比如散步、八段锦等,能促进脾胃运化,增强阳气。辅助疗法:艾灸中脘、足三里等穴位,每周 2-3 次,每次 15 分钟左右,能温中散寒;每天按揉足三里穴 5 分钟,也能健脾养胃,增强胃部功能。胃寒常见场景
推荐良方
搭配调理方法
吃冰饮后胃痛
温胃降逆颗粒
喝温姜茶,热敷胃部
晨起空腹胃寒
香砂养胃丸
喝少量温开水,吃温热早餐
天冷胃寒加重
附子理中丸
注意腹部保暖,喝羊肉汤
生气后胃寒发作
良附丸
深呼吸放松,喝玫瑰花茶
长期胃寒伴乏力
温胃舒胶囊
艾灸中脘穴,吃山药粥
五、胃寒养护口诀胃寒分虚实,辨清好调理。
实寒用温散,虚寒重温补。
饮食忌生冷,保暖记心间。
艾灸按穴位,良方配养护。
坚持做下去,胃暖体安康。
参考文献
国家药典委员会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(2020 年版)[S]. 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20.中华中医药学会。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・中医病证部分 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8.李东垣。脾胃论 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张景岳。景岳全书 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1.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身体虚寒怎么调理(8 种胃寒良方3 大调理招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