►
本文1801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“王阿姨,怎么了?脸色这么难看。”
“刚吃鱼,不小心卡了刺,现在喉咙疼得厉害。”
“赶紧喝点醋试试,听说能把鱼刺泡软。”
“我刚喝了半碗醋,好像更难受了……”
生活中,鱼刺卡喉的事不少人都经历过。看似小问题,其实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喝醋、吞饭团、咽馒头,这些“老办法”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遇到鱼刺卡喉,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事儿。
不少人遇到鱼刺卡喉,第一反应就是喝醋。有人认为醋能把鱼刺泡软,自然就不扎喉咙了。
但医生告诉我们——喝醋不仅没用,还可能增加风险。
据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专家介绍,鱼刺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胶原蛋白,用醋来软化,起码要浸泡好几个小时。而人在咽下醋的过程中,根本无法让鱼刺长时间接触到醋液,更别说“泡软”了。
而且,醋是酸性物质,对已经受损的黏膜还有刺激作用。喉咙本来就被鱼刺扎得不舒服,再来点醋,只会加重疼痛和炎症,甚至引发食管灼伤。
所以,喝醋治鱼刺,是典型的“民间偏方”,千万别再尝试。
除了喝醋,很多人还喜欢“硬吞一口”饭团、馒头或香蕉,希望借助食物的推力把鱼刺带下去。
但医生提醒:这不是解决问题,而是在冒险!
某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专家指出,如果鱼刺卡得比较浅,这种做法可能会让鱼刺扎得更深,甚至刺穿食管壁,造成出血、感染,甚至纵隔炎(一种致命的深部感染)。
曾有病例报道,一位患者卡鱼刺后强吞馒头,结果导致鱼刺穿透食管,刺入大血管,出现大出血,最终抢救无效。
所以,吞咽硬物推刺下咽,不仅无效,反而可能要命。尤其是儿童、老人、吞咽能力差的人群,更不能尝试。
鱼刺扎喉,不同情况处理方式不同。关键是:要看得见和看不见。
1. 看得见的鱼刺,轻轻夹出来
如果鱼刺卡在舌根附近或扁桃体表面,站在镜子前用电筒照一照能看到,可以让别人用干净的镊子夹出。
但注意:不要反复尝试,避免划伤黏膜。
如果视线不清、角度不好,千万不要硬拔,以免造成更深的损伤或误吸。
2. 看不见的鱼刺,马上就医
如果鱼刺卡得较深,或伴随以下症状:
喉咙持续刺痛或异物感
吞咽困难
咳嗽、流口水
甚至发热、胸痛
那就要立刻去医院,到耳鼻喉科或消化内镜科进行喉镜或胃镜检查。这时候医生可以通过专业仪器准确取出鱼刺,避免进一步并发症。
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科专家指出,胃镜取刺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式,特别是鱼刺已经进入食道甚至胃部时,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。
除了喝醋、吞馒头,还有一些常见误区,也要特别提醒大家避免:
反复用手抠喉咙:只会加重黏膜损伤,还可能把鱼刺推得更深。
猛喝水:水流无法带走鱼刺,反而可能增加呛咳或误吸风险。
拖延就医:以为“忍忍就好了”,结果鱼刺迁移,造成感染或脓肿形成。
记住:鱼刺卡喉不是小事,别拖、别忍,更别乱整。
别小看一根鱼刺,它不仅难受,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。
食管穿孔:鱼刺刺穿食管,导致食物和细菌进入周围组织,引发纵隔感染,死亡率高达20%以上。
颈部脓肿:鱼刺深入颈部软组织,形成深部脓肿,需要手术切开引流,恢复时间长。
大血管损伤:鱼刺刺破颈动脉或主动脉,是极危重情况,抢救时间窗口非常短。
据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》报道,鱼刺导致食管穿孔的病例并不少见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、吞咽有困难的人群更易发生,且症状初期不明显,极易误诊。
最好的治疗是预防。吃鱼时注意以下几点,能大大降低鱼刺卡喉的概率:
吃鱼前检查刺:特别是给老人和孩子夹鱼前,务必检查清楚是否有小刺。
吃饭别说话:说话、笑时吞咽动作不协调,容易卡刺。
细嚼慢咽:咀嚼充分,能发现刺的存在,减少误吞。
选择刺少的鱼种:如龙利鱼、鳕鱼等,适合老人小孩。
鱼刺卡喉,看似小事,实则可能危及生命。老办法靠不住,科学处理才靠谱。
记住:别喝醋,别吞饭,别硬抠。能看见的轻夹,看不见的快就医。
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,关键时刻,能救命!
参考资料:
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,2022年第57卷第4期
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《居民健康素养66条》
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科普讲座
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健康科普专栏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鱼刺卡到喉咙里了(碰上鱼刺卡喉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