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鼻炎用药,很多人会随手用滴鼻剂“救急”,但长期不当用药可能诱发药物性鼻炎——越用越堵、停药就犯,反而加重病情。它多因滥用鼻用药物引发,想要避免中招,先搞懂形成原因和用药禁忌很关键!
什么是药物性鼻炎?
简单说,药物性鼻炎是鼻黏膜长期受某些药物刺激,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的慢性炎症。正常情况下,鼻黏膜血管受神经调控,维持鼻腔通畅;但长期使用特定药物后,鼻黏膜血管会对药物产生依赖,停药后反而剧烈扩张、黏膜水肿,引发持续性鼻塞。它在长期自行用滴鼻剂、喷鼻剂的人群中高发,症状易与过敏性鼻炎混淆,不及时停药可能导致鼻黏膜萎缩。
药物性鼻炎的常见成因解析!
1、滥用血管收缩剂
这是最主要的原因。麻黄碱、萘甲唑啉、羟甲唑啉等鼻用血管收缩剂,能快速缓解鼻塞,但长期(超过7天)使用会让鼻黏膜血管“麻木”,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起效,形成“用药-缓解-更堵-加量”的恶性循环,最终诱发药物性鼻炎。
2、用药疗程失控
很多人鼻塞缓解后不及时停药,或因慢性鼻炎长期自行用药。即使是相对安全的鼻用糖皮质激素,若未遵医嘱长期滥用,也可能刺激鼻黏膜,增加药物性鼻炎风险。儿童鼻黏膜娇嫩,更易因疗程过长受损伤。
3、盲目换药与叠加用药
一种滴鼻剂效果下降后,自行换用另一种同类药物,或同时使用多种鼻用药物,会加重鼻黏膜负担。比如同时用麻黄碱滴鼻剂和含同类成分的感冒药,会导致药物过量,加速炎症形成。
4、全身用药副作用
某些口服或注射药物(如降压药利血平、抗抑郁药阿米替林),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鼻黏膜血管功能,引发药物性鼻炎。这类情况虽少见,但长期服药者需警惕。
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!
若你鼻塞越来越重,滴鼻剂效果持续时间变短(从6小时缩至1-2小时),停药后鼻塞立刻加重,还伴随鼻干、嗅觉减退、鼻腔灼热感,且症状在用药1-2周后出现,要警惕药物性鼻炎。长期忽视可能导致鼻黏膜增生、鼻腔结构改变。
这些用药习惯要注意,远离药物性鼻炎!
1、严格控制疗程:鼻用血管收缩剂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,儿童不超过3天;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,不可“按需长期用”。
2、遵医嘱选药:慢性鼻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鼻用糖皮质激素(如布地奈德),避免自行换用血管收缩剂“救急”。
3、拒绝叠加用药:不同时使用两种以上鼻用药物,用药前核对成分,避免同类药物重复使用。
4、及时停药就医:出现用药依赖或鼻塞加重,立即停用可疑药物,就医调整方案(可改用生理盐水洗鼻缓解症状)。
药物性鼻炎多因“乱用药、用太久”引发。只要牢记用药疗程、遵医嘱选药,出现异常及时停药就医,就能有效避免 “越治越堵” 的困境,保护鼻腔健康!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药物性鼻炎的病因(药物性鼻炎是怎么形成的这些用药习惯要注意)》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